參禪打坐者腦電波活動強烈
“閉目養神”是我們在感覺疲累時常用的一種方法,而實際上,最近一些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像這樣的靜坐還增強大腦的活動能力,讓你有更靈敏的反應。這一研究已發表在11月16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中,這也是這類成果首次被發表在主流科學刊物上。
試驗顯示打坐增強腦電波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系威斯曼中心大腦行為學試驗室曾經做過試驗,試驗對象是一組8位年齡在34-64歲之間的佛教徒,在過去的15-40年間,每天進行超過8個小時的打坐和冥想禱告。
作為對照組,則是10位健康的大學生志願者,他們年齡在20-22歲之間,此前從未嘗試過打坐或者冥想,僅僅在一個禮拜前接受過簡單的冥想訓練。
兩組人員都被要求完全放鬆地進行關於慈悲憐憫內容的冥想,冥想者只需要產生類似的感覺,而並不需要在大腦中描繪具體事物。
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通過一些腦電波測量儀器,在兩組志願者打坐冥想前、冥想過程中、冥想後進行腦部活動的檢測。結果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佛教徒所在一組記錄下來的大腦阿爾法波和伽馬波活動十分顯著,其中又以腦伽馬波的震盪尤其強烈。因為人腦的伽馬波是由腦部額葉和頂葉聯合皮質區的活動引起的,而這些區域是負責人類情緒以及快樂相關的區域。
事實上,在進行冥想前,兩位年齡較長的僧人就被探測出了極強的伽馬波活動,因此,顯然腦區域活動的波動完全是由於修行時間長短引起的,而與個體差異無關。
通過試驗,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坐禪和冥想能夠增強腦活動能力,並明顯地影響腦部負責調節情緒和快樂相關的區域。簡言之,靜坐並展開想像是一種從身心兩個方面都能調節人體狀態的好方法。
現代醫學成果暗合古代養生之道
事實上,對於打坐有益,在我國古代就有此說,郭沫若在自己的《靜坐的功夫》一文中談到:“靜坐這項功夫,在宋、明時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但我覺得,當溯源於孔子的弟子顏回,因為《莊子》上有顏回坐忘(即靜坐)之說。”在中醫藥學上,靜坐養氣也是為醫理所提倡的,我國古代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談到:“恬淡虛無,其氣從之;精神內存,病安從來?”它是集中注意力,達到心神合一的一種途徑,是一種通過冥想實現的心理暗示療法,近年來西方包括日本等國對於靜坐進行的科學理論研究,就是對這門古老的放鬆療法的現代醫學詮釋。
靜坐放鬆也要因人而異
靜坐雖好,但是除了一些必要的方法之外,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靜坐需要注意地點時令。不要在飯前飯後半個小時內靜坐,也不要在當風的地方和冷氣空調房間中靜坐,開始靜坐之前要進行一些暖身活動,讓身體的血脈充分暢通,冬季則需要保持衣著寬鬆和溫暖。
其次有部分人並不適合靜坐。比如孕婦和一些特殊疾病病患。同時靜坐時要注意一些特殊反應,如後腿腳微麻是正常現象。初次靜坐者如果不能順利入定也不要勉強,一切以自然為主,可以稍等一會放鬆心情再繼續。當然,如果有條件,最好能夠在有經驗的人指點之下進行靜坐練習,不要盲目,也不要過於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