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打坐養生

2016年07月07日 打坐的好處 暫無評論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人們更加重視生存的品質。大腦每天為我們處理各種各樣的資訊,調節各種激素的釋放,使人體內部達到一個平衡。然而,不知道是否有人想過,我們的大腦也需要休息,即使在我們進入睡眠中,它亦在工作著,以維持各器官組織的功能。大腦又是生命中樞,對大腦的保養是一切養生之重,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所以,我們將打坐養生另起一章加以闡述。一、腦疲勞的症狀與體征

大腦的休息與身體的健康同樣重要,現今對腦疲勞已有相應的醫學標準。

1,症狀①體力或心理負荷過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勞;②沒有明確原因的肌肉無力;③失眠症狀經常存在,或有多夢和早醒;④頭脹、頭暈或頭痛;⑤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⑥食欲缺乏;⑦肩背部不適,胸部有緊縮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關節痛,無明確的風濕或外傷史;⑧心情抑鬱、焦慮或緊張、恐懼;⑨興趣減退或喪失;⑩性功能減退;⑩低熱;⑥咽幹、咽痛或喉部有緊縮感。

2,體征 ①低熱;②咽部充血,但無明顯扁桃體炎症;③可觸及小於2cm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或壓痛;④未發現其他引起疲勞的疾病體征。

如果同時具有上述6項症狀表現和2項體征標準,或累計具有8項以上單純的症狀表現,即可確診為腦疲勞。

以上的很多症狀和體征是常見的,特別是在腦力勞動者中更加普遍。如果大腦一直處於疲勞狀態,也會引起身體疾病。而打坐可以使身心放鬆,並起到調整人體內平衡的作用。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打坐的認識

世界不少地區和不少民族,對打坐都有一定的認識,西方稱作冥想,印度稱作瑜珈,中國稱做坐禪、存思等。

打坐養生為什麼可以起到放鬆身心的作用呢?那首先就要從它的基本原理進行瞭解。

1,打坐養生的原理 打坐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收心,同時它亦是打坐的第一步。在兩宋金元時期,晁公武收進的《郡齋讀書志》叢書中就有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寫的《坐忘論》一卷,司馬承禎在書中說:誓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黃庭經》中說:“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為體自安,體虛無物身自閉,寂寞曠然口無言。”可見打坐養生的基礎就是必須收心。

收了心,自然而然地開始人靜。禁口獨坐,口唇相沾,牙齒相對,眼不觀邪色,耳不聽淫聲。洗心滌慮,對境忘境。萬緣消息,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莫起一念,萬事俱忘。

在打坐中由於思想和身體各部位都已放鬆,所以極易人靜,《玄珠心鏡注》雲:“人能空虛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道德經》日:“塞其兌,閉其門”,“致虛極,守靜篤”,“虛其一11,,實其腹”等,都是指打坐入靜的要領,而入靜則是打坐的基礎和精要。

在打坐中,我們不但要求靜,而更主要的還需求忘,在道家中的許多聖賢、真人就是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使自我與整個自然合而為一,從而領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諦。

《道樞》曰:“虛無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於虛,置我於也,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太上虛皇天尊》雲:“虛無自然,道所從出,真一不二,體性湛然。”

《內養真詮》言:“道家宗旨,以空洞無涯為元竅,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一念不起為功夫。”《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講:“道者無為清淨,空寂湛然也。”道家認為萬物生於虛無,而打坐的忘我,以至於入定,才能使自身重歸於虛無,達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境界。

以上為古代打坐靜修所必須的要領。在現代社會,由於社會生活的繁忙,心事的繁多雜亂,使人們不容易做到完全收心、入境、求忘等要領。所以,試著做到收心和人靜,不僅僅適合修道中人,也適合現代社會人。

2,打坐養生的作用

(1)保健作用:在我們打坐時因坐姿穩固舒適,所以還極易打開“會陰”穴。“會陰”穴又稱鐵門,是萬箭不入之地,松此穴可牽動全身,有利於血脈流通、氣息運行、啟動真氣而又不外散,故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壽之功效。

從中醫理論來說,打坐的姿勢會使得任脈和督脈暢通。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海,此二脈暢通則使得氣血運行通暢。氣血又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中氣又有防禦、固攝、溫煦、營養等作用。故打坐養生通過調節氣血來達到強身保健的作用

(2)減緩疲勞和開悟增智:打坐不但可增長功力及養生療疾,還可以開悟增智、頓悟宇宙人生大道。《易繫辭》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司馬承禎說:“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慧,動則生昏。”道家有雲:“大道全憑靜中得。”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早年受佛道的影響很深,寫了不少玄理禪趣的妙詩和令人難忘的絕句,而其中有不少篇章就是在打坐中悟出的。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寫道:“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都不應。”李自在學道打坐後寫道:“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湛然冥真心,曠卻斷出沒。”另有“滅除錯疑盡,領略人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朗司前後際,始如金仙妙……”宋朝時期,文學家陸游、蘇東坡、歐陽修也習修打坐,如陸遊在《好事近詞》中寫有:“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夜半忽驚奇事,看鯨波暾日。”應當說,以上幾位唐、宋文豪能夠寫出如此眾多的惟妙惟肖的佳作,與他們靜坐煉功帶來的靈感是分不開的。杜甫對摯友李白人道打坐激發的智慧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

圖是位佛教徒的腦血流圖,A圖為安靜時,B圖為打坐時。從圖中可見,打坐時的大腦供血明顯比休息時增加,特別是大腦前葉和顳葉。這證明了,當腦疲勞時,通過打坐減緩腦疲勞。

clip_image002[4]

圖:入定時的腦血流分佈圖

有科學家發現,3個月的打坐訓練可以使人的思維更敏捷,並讓他們觀察到別人留意不到的事情。這其中應該和大腦血供增加有關係。同時這項研究再次證實了古老的打坐方式能夠改善人類智力。

近年來,科學家陸續認識到打坐確實能影響腦部功能。其中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打坐40分鐘的人的腦部會發生變化,他們腦部負責注意力及感官功能的區域變得更厚。科學家還預計在未來5年裡,打坐將成為一個熱門的科學研究課題。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打坐對改善大腦功能的作用,這些對大腦功能的影響又能通過科學檢驗而探測到,況且打坐也沒有副作用。

(3)減緩疼痛:頑固的疼痛是讓人棘手的麻煩。既無法治癒和緩解,又要面對止痛藥的副作用。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適當的打坐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疼痛問題。

加拿大的葛納尼克絲醫師在一項試驗中,要求病人連續10周每天打坐10~-20分鐘,結果許多病人的疼痛因此得以控制。其中一位飽受10年疼痛的病患,在集中精神打坐之後,終於感到有所舒緩。現在葛納尼克絲已採用打坐法幫助過370多位病人,其中有45位病人疼痛有明顯改善。

雖然現代醫學還無法解釋打坐減緩疼痛的機制。但是從中醫學的理論中,我們可以洞悉到。中醫對“痛”有一句話“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其中引起“不通”的原因有瘀血、痰飲、氣滯等。“不榮”則是指氣血運行無力,使得身體無法得到氣血充足的濡養,故引起疼痛。而打坐正是調節和推動了全身的氣血,使氣順、血暢。故“通則不痛,榮則不痛”。

(4)減緩病情惡化: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得過或大或小的疾病。這是人們所討厭的,但是它卻是必然會發生在人體的。小病只要及早的治療,通常都能痊癒。但那些難以治癒的疾病,不僅給個人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對此我們只能儘量減緩症狀,提高生存品質。而打坐可起到這樣的作用,同時又沒有副作用。

美國研究顯示,愛滋病(規範詞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只要打坐幾個星期,其免疫系統就可能出現變化,有助於緩解病情繼續惡化。研究人員在志願者參與課程前後測試了他們體內的CD4免疫細胞,結果發現,經常打坐的志願者,體內的CD4免疫細胞也隨著增加。

愛滋病病發後人體免疫組織會被破壞,並呈現不可逆性,患者不得不面臨嚴重的併發症。在中醫理論中把此歸納為正氣虛、邪氣盛的表現。而打坐可以調理人體氣機,增強正氣,修復受損的機體,從而對緩解病情起到有益作用。

打坐有著悠久的歷史。以上的這些作用可能只是我們所發現的“冰山一角”。隨著更多的人去瞭解它、研究它、重視它、運用它,說不定在無意中會有更驚奇的發現。

三、打坐姿勢和要點

1,打坐的姿勢 打坐姿勢有90多種,在寺廟裡所看到的仙人神佛塑像、畫像都有各種各樣姿勢,每一個姿勢都可以修行,並不一定要這樣,不過在佛道兩教中真正要想證道得定的,還是盤膝坐姿勢,亦是比較普遍的一重坐法,在佛教上這叫“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亦即是盤坐。以下有7個要點。

(1)腿:兩腿雙盤,一般雙盤男右腿在前面,女左腿在前面。這個學名又叫做跏趺坐。如做不了雙盤,可作單盤,一條腿在上,另一條腿在下,男左腿上,女右腿在上。

(2)背脊骨豎挺:人體的脊柱不是直的,是有4個弧形的。這是人類經過進化後所特有的,正是這樣我們才能直立行走。保持脊柱的豎挺,能使身體處於比較舒適的狀態,並且維持的時間也是最長。比如在書桌前伏案工作過久,頸部就會感覺十分的不適,這正是背脊骨不直所引起的。所以要打坐,坐得好,就要真正直起來。

還有個原因,肚臍的正後方是腰脊椎的命門穴,督脈上的命門穴就在此。我們上半身手頭在動,下半身腳、腿在動,偏偏這個腰部位就動不到,很少運動會動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會去動到,或者是瑜珈的過橋式才會動到這個部位,在煉氣的情況如果彎腰駝背氣就不通了,氣到此堵在命門穴,氣不得如常運行,不通則痛,在煉氣時是禁忌,而在普通的打坐靜心的情況,因外觀的問題,也把駝背納為禁忌。以上為第2要點。

(3)肩膀:肩膀要平,稍稍向後拉,這樣肺部的這些骨節如窗子一樣的打開,在打坐的時候要注意肩膀放平,不是向後面拉,也不是向前面窩起來,平、正非常重要,在這部位是肺,心肝脾肺都在這裡,所以要平正,並不要挺胸,自然是平的。以上為第3要點。

(4)手:手要結手印。如雙手重疊,兩大拇指對著這個手勢是結定印。至於那只手在上,那只手在下,要與盤腿動作配合,不得亂來。手印有各種方法,各有所指。各派有各派的說法。如果有師父傳承就比較好。以上為第4要點。

(5)頭:頭要正,頭要擺正是非常難,後腦向後面一點,不是平時坐起來這樣子,鉤起來不行,可是後腦擺正,打坐的時候頭擺正,下顎一收,不是這樣低頭,一收好就慢慢把這兩條的動脈壓住一下,使它慢慢習慣了,血液也慢慢流動,氣血慢慢地靜下來,正統的是這樣端容正坐。以上為第5要點。

(6)舌頭:舌抵上顎,嘴巴要閉,舌頭是輕輕向上面翹的。舌抵上顎,這時在口裡慢慢的會積聚唾液,在此處有兩個穴位,合稱為“金津玉液”,這些積聚的唾液是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要咽下去。以上為第6要點。

(7)眼睛:眼睛是半開半閉,道家的書上為這個方法定了一個很好的名稱,叫“垂簾”,窗簾子一樣,掛一半,掛2/3,還不止一半,下面有一點亮光,上面遮到2/3叫垂簾,垂簾意思就是眼睛半開半閉的。以上為第7要點。

以上就是打坐姿勢和要點。不過,在此還是要提醒初學者,在沒有正規指導時,千萬不要運氣。

2,打坐結束後注意事項

(1)麻痹:打坐久了,會感到腿腳麻痹。可以雙手大拇指與示指,分別按住雙腳拇指指甲靠內側的穴道處(大敦穴),約十幾秒後,因刺激血液流速,酸麻現象即可解除。最簡單的就是把腿伸直了,讓血液通暢就可以了。

(2)代謝下降現象:打坐時像睡覺一樣,下坐時如剛睡醒之時,懵懵懂懂的,要把代謝下降的現象恢復,以按摩來恢復。打坐久的人,丹田會較易控制,而初學打坐的人,因丹田的氣未上來。故初學者要多坐,境界就會慢慢改善。下坐前,雙手搓熱,然後像洗臉一樣搓揉臉部,重複兩三次。打坐久了以後,皮膚會細膩光滑,所以打坐的人皮膚看上去會非常滑潤漂亮。下坐後再搓熱雙手,搓揉後腦及頸脖子,同樣重複兩三次。

(3)眼睛保護:若有近視者,雙手搓熱後,以手心按住眼球,把熱氣灌到眼球,手壓住時似把眼球凸出的水晶體壓成扁平,2~4次。若有老花眼者,以示指用微力,由眼睛上眼簾緣及下眼簾緣,向內側往外側推摩數10次。

(4)出現頭痛的處理:時常頭痛的人,要以右手大拇指及中指同時用力按住眉毛末端處,在眉尾與太陽穴之間骨突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然後以大拇指及中指同時用力按住眼睛魚尾紋末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再以右手大拇指與中指按住臉上兩邊顴骨最高點中間凹陷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牙槽處肌肉凸出最高點,有個頰車穴,用雙手之大拇指壓下去,會有想咳嗽反應的地方,因它刺激到肺部氣管,此處加以按摩。

3,對初學者的建議

(1)時間選擇:初學者打坐時間建議選在早上起床盥洗後或睡覺前打坐,約在11點時。對於初學者,飯後不要立刻打坐,要飯後1,5~2小時以上再打坐。吃飽飯時,血氣在胃部進行消化作用,且食物聚集在胃部,若此時打坐,腳一盤,血氣分散到腳部,手印一結,肩膀會有氣行走,血氣會集中到手去。如此會造成胃及消化道無法正常運轉,胃腸內容物本來2~3時可排空的,此時3~4小時後才排空。久而久之,胃會受傷害,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所以空腹時打坐最合乎衛生。

打坐時不要面帶愁容,微笑會使頭腦神經整個放鬆,心情自然會變得平靜些。

(2)坐具+:若以榻榻米做蒲團,應分上下座兩塊合成,一般腳放在下座,屁股坐在上座。其尺度:下座為2尺×2尺見方,上座為1尺×2尺,上座高度為1,5寸。唯打坐的人若大腿太胖或腳僵硬的話,上座高度不夠時,打座時兩腳擺不下,會有上身後仰的現象發生,故此等人上墊要再加高至最舒適的高度。待打坐者用功時間久了後,腳已柔軟下來,再將上座高度調低至1,5寸左右。坐在榻榻米蒲團上座時,只能坐表面的1/3的部分,如此脊椎骨較易打直。如果覺得以上的要求太複雜的話,只要找個自己感到舒適的墊子,墊在臀部,覺得脊椎骨較易直即可。

(3)蓋腳巾:打坐的時候,氣血較多集中於腿腳以上的部分,下肢溫度就會較低,故需要用蓋腳巾。如果是長時間打坐,若不用蓋腳巾,關節會發生問題,故定要用蓋腳巾蓋住腳和膝部,甚至打坐習慣了,看電視或和人講話時盤腿,此時也要用蓋腳巾蓋住雙膝。打坐初期,人的體溫因代謝增加會升高,與室溫的差距會加大。假定冬天室溫在22,5。C,而體溫36,5。C,打坐時人體溫若升高達1℃,溫差則由14。C變為15。C,故身體會覺得有點涼意。若夏天室溫33。C,體溫為36,5℃,打坐時人的體溫增加1℃,溫差由3,5。C增加到4,5℃,因此在打坐時,會覺得週邊溫度下降,因此不會因夏天炎熱,造成打坐煩悶,坐一陣子後會覺得更舒適。

(4)夾克、厚衣:春秋二季打坐要準備一件夾克放在座位旁,打坐完洗臉動作做完時,先要將夾克穿上後,始下座活動,以免引發感冒。冬天打坐要視室溫穿衣服護身,若寒流來時,則要穿保暖衣服打坐,一個原則是當打坐時,後背不要有涼意升起,若有此現象時,要多穿一些衣服上坐,免得著涼為要。

(5)毛巾:夏季時宜準備一毛巾,放置在打坐座位旁。打坐完未做養生動作前,先使用毛巾擦汗後,再做養生動作。記住,不要一邊打坐一邊擦汗,打坐是在訓練定力,流汗也要讓其自流,不要理它。

打坐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有著深遠的理論基礎,我們只能簡略地為大家介紹一些打坐的常識。如果你想試試看,還需要進一步去瞭解打坐方面的相關知識。

中國傳統養生的一個核心是“天、地、人合一”。只有放平自己的心,才能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這是打坐養生的目的之一,同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所欠缺的。畢竟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不論人類社會文明提高到何種程度,永遠無法割斷與自然的聯繫;反之則會使我們走向疲憊不堪。所以當我們處在這個忙碌煩亂的社會中時,何不盤起腿、收起心,聽一聽自然的聲音,感受自然的氣息,與之共鳴。


熱門文章推薦

  • 王重陽的打坐之法來自禪宗
  • 古今中外的辟谷療法
  • 辟谷管論
  • “卻谷食氣”試釋
  • 談談辟谷與養生
  • 略談孫思邈與服石辟谷
  • 標籤:

    給我留言

    Copyright © 打坐網 保留所有权利.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部分來源於互聯網,出於個人興趣整理,如有版權問題,敬請E-mail至oneselfblog@gmail.com,我將會第一時間處理。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