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養生古今談
如今,古老的“煉養文化”又被註入了新的血液,一個強身防病,益壽延年的“靜坐養生”之術,正在風靡全球。
1煉養文化源於東方
追溯靜坐的歷史,不外兩大派系,各源於東方的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
中國自古以來的導引、行氣,吐納,打坐、煉丹和氣功,皆源於靜坐之功。靜坐的始祖可溯源於古代著名養生家彭祖.
養生學文獻《養生延命錄》引彭祖的話說:“常閉氣納息,從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體,舔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看來,當時靜坐的姿勢是跪坐,並有一系列規則,郭沫若在《靜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靜坐這項功夫,在宋、明諸儒是很註重的,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但我覺得,當溯源於顏回,《莊子》上有顏回“坐志”之說,這怕是我國靜坐的起源”。
《莊子•大宗師》中有一段追述顏回同孔於的一段對話,顏回曰:“回坐忘矣!”孔子賦然曰:“何調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為坐忘?”就是說,顏回練靜坐已經忘了自己的肢體,拋開了自己的感知,外忘其形,內超其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坐忘,它表明靜坐可能達到高超境界。
印度的靜坐學說源於“瑜伽”。它是古印度哲學的一個學派,迄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瑜伽學說的理論基礎是《吠陀經》,它力圖實現自我控制,求得身心統一。與我國的坐忘有異曲同功之妙,其基本功也是按一定要求閉目凝神靜坐,全身放松,達到入靜,逐步進入超覺狀態,覺得自己的軀體不覆存在,以達到煉養的目的。
2靜坐養生有三功
不論儒、道,佛家,以及歷代文人,不僅親身實踐,還有大量的讚詩和專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歸納起來,靜坐有三大功效。
(1)養生防病 自古智者絕不宿命,自信我命在我不在天,養生就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壽命。聖者“治其末病”,“療未患之疾”。而靜坐正是預防醫學的重要手段,在醫藥條件很差的古代,許多人就憑靜坐練功而獲長壽。唐代名醫,養生大家孫思邈,竟活到141歲。那些佛教徒,長年吃素,營養不佳,但他們的老化速度卻慢於常人,都說明靜坐煉養可阻滯老化的進程。
(2)增長智慧 “靜能生慧”是儒家的傳統觀點,四書之一的《大學》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說人靜在開發智力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靈感、文思往往就從靜坐中源源而來。有詩讚曰:“詩為禪容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曾說,他的書法之所以人木三分,乃系靜坐練功所賜。
(3)明理頓悟 佛教、道家最講究“頓悟”,所謂頓悟,即豁然也。有人在遇到某個難題時,苦苦不得其解,卻在靜坐冥思中恍然大悟,即為頓悟。這對理學求索十分重要。所以古代哲人把靜坐定為理學的必修課,要求其門生通過“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以明理。程頤每見人靜坐便讚其善學,朱熹則告誡門生說,“當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
3當代靜坐有新說
現代研究對靜坐效應又有了新的認識,這正是“靜坐熱”風靡全球、方興未艾的原因所在。
印度裔美籍物理學家瑪哈裏希把印度古代瑜伽和現代物理學中的統一場理論結合起來,創編了一套自我調整身心關系的技術一一超覺靜坐。他說:“入學會進入超覺意識狀態,他的行動就會得到所有自然規律的支持。內心會變得平靜,思想會變得富有成效,並能對環境發出輕快和協調的波”。人們稱這為“靜坐效應”。
科學家對靜坐效應進行了大量實驗,發現在超覺意識狀態中,人的呼吸周期性暫停,耗氧量減少,自主穩定性提高,腦電圖高度有序,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降低,催乳激素升高等。這一系列變化,都極為有利於健身防病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