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打坐是不費力不傷神的養精妙法
很多人喜歡看武俠片,對影片中大俠打坐的情形一定都非常熟悉。打坐又叫“盤坐”、“靜坐”,在佛教中叫“坐禪”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課。禪有心體寂靜而審慮之意,禪定之人通過坐禪可以獲得禪味,一心清靜,萬念俱寂,有效地調節心理,使之達到一種良好的平衡狀態。
以前,人們認為打坐是和尚該做的事情,至於普通人是不需要坐在那修身養性的。那麼打坐僅僅是為了修身養性嗎?看完本節內容之後您可能就會參透其中更深層的奧妙了。
金元名醫朱丹溪在《格致餘論》裡強調說:“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善養生者,亦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人的淫心欲念妄動,則腎中相火因而煽動,相火動則精可自泄……所以,聖賢教人收斂淫心,善養心神。
聖賢教人修身養性是源於人抵抗誘惑的能力比較差。無論是上古的人還是現在的人,在外界的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前,很少有人能做到目空一切。能做到目空一切的人,精就不容易流失,心神安定,則壽命就比較長;而那些易被外界誘惑的人,維持生命根本的精難閻,壽命自然就短。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株植物的話,那麼精就是保證植物存活並且使其能夠得到滋養的水分。水分充足,植物就會鬱鬱蔥蔥,水分少了植物就會打蔫.如果沒有水分,那麼植物就會死亡。
哪些人最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呢?是年輕人。年輕人正當生命力旺盛的時候,在他們的意識當中,人活著就應該玩得心跳,生活才會波瀾起伏。加上電視、網路、遊戲、手機、書刊雜誌、平面廣告等的影響,因此較經歷過世事,成熟穩重的中年人或是飽經滄桑裡陪愛人、孩子,或是散散步,和朋友談談心,老年人則是和兒女聊聊天,談談工作生活中的事情。而年輕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沒事就去蹦極、打遊戲、看恐怖片、坐過山車等,在生命力旺盛的時候盡情地縱欲。縱欲的後果就是元氣衰敗喪失,精神頹廢猥瑣,生命精華過早喪失。不但身體衰敗,智力也受到嚴重的損傷。
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該怎麼辦才能固精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坐。
靜坐可以澄心,與祖國醫學中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通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強身除病的觀念一致。
古代養生家十分注重靜坐養生。養生貴在動靜結合,一張一弛。靜坐養生,尤其是入睡前的靜坐,被許多養生家認為是凝神靜氣、祛濁除病的有效方法。
人每天除睡眠外都處於“動”態,致使人體各器官負載運行,無法放鬆。“靜”則相對“動”而言,使人體得以鬆弛。
靜坐時,腦海中原來活躍的意識活動漸漸趨於平靜,全身精神慢慢鬆弛,直至“深度放鬆”,使大腦得以充分的休息。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全身各臟器的活動會隨著其功能的加強而更加協調有效。
靜坐可以改善全身的“體液迴圈”,補充臉部皮膚的水分,增加其營養,變得容光煥發,頭髮烏黑,眼睛清澈。
靜坐能加快體內氣體交換的速度,消除神經緊張,放鬆肌肉,靜坐能加快體內氣體交換的速度,消除神經緊張,放鬆肌肉,緩和某些病痛症狀,使整個體內的溫度、血液的酸鹼度、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鉀、鈉、磷等化合物穩定在一定的範圍內。
實踐證明,靜坐有助於肺結核、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心臟病和頭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療,另外對增強耐寒和消化能力很有好處。
靜坐以臨睡前為宜。人們白日勞作,到了晚上,在入睡歇息之前,如果能閉目靜坐一段時間,會把一天在勞碌之中分散的精氣神,回聚於本體之內,並在靜坐調息的過程中,疏通自己的氣血經脈,特別是使疲勞的大腦神經鬆弛下來。人在一天的工作與生活中難免有各種不愉快的經歷,在晚上入睡前靜坐,可以漸漸讓自己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的境界,讓自己平靜地進入夢鄉。
睡前靜坐的具體方法是,在臨睡前的洗漱之後,盤腿而坐或坐在椅子上或雙腿盤坐於床上,兩手上下疊放,雙目微閉,唇微合,舌頂上齶,全身肌肉放鬆,呼吸暢然,逐漸入靜,隨著呼吸的漸漸變慢加深,心臟的跳動也會相應減慢,使人的思維由興奮狀態轉為平靜狀態,並逐步進入一種似醉非醉、若有若無的超覺狀態。靜坐者會覺得外界的聲音逐漸消失,宇宙一片清靜,自然而得適悅之妙味。
坐完後,互搓雙手,使之變熱,再按摩面部以活血。只要持之以恆,定能獲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一般每次靜坐不少於30分鐘為宜,初練者時間可以先短些,日後漸漸加長。